服务电话
15102865871

养老院查询:

查询

位置:首页—养老动态—行业动态

会员中心

登录中心

用户名:

密码:

行业动态

我们对“老年痴呆”有多少偏见

发布时间:2020-09-27 08:11:27

我们对“老年痴呆”有多少偏见
\
刚刚过去的是第27个世界阿尔茨海默日。

人们常常将阿尔茨海默病等同于老年痴呆症。
北京协和医院老年医学科主治医师王秋梅告诉我,阿尔茨海默病只占“痴呆综合征”的60%~80%。“痴呆”还包括路易体痴呆、额颞叶痴呆等等不可逆转的亚型。在我国,“脑卒中”(俗称“中风”)发病率很高,它同样会造成“痴呆”。
事实上,“痴呆”也不只发生在老年。早发型的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可能在四五十岁就出现症状。
尽管病因、初始症状等各有不同,这些疾病都会造成认知功能障碍、日常生活能力降低和精神行为异常。
这些疾病的患者和家属也都面临着相似的处境。
在采访中我发现,在我国,“痴呆综合征”是这类疾病的医学标准命名,但无论是医护人员、照护专家还是社会工作者都更愿意用“认知障碍”“认知症”等名称来称呼它。他们希望以这种方式减少人们的恐惧和偏见:
即使疾病不可逆转,生命依然可以绽放。
主笔|徐菁菁
* * * * * * * * *
 
01
拒绝“退场处方”
 
为了了解认知症,我跟着北京协和医院老年医学科主治医师王秋梅出了一次门诊。
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当天最后一位患者。她进门前,王秋梅从随身携带的小行李箱里掏出一只双肩包。
“老太太上回给我带了一个‘杯垫’做礼物,装在这个包里,我这回得还给她。”王秋梅解释说。她突然神秘又得意地冲我和进修大夫眨眨眼:“‘杯垫’,你们知道是什么吗?只有我知道!”
我正迷惑,一头白发的老太太进了门。她温和礼貌地告诉王秋梅,自己最近的状况挺好的,只是来开点药。她拒绝拿回自己的背包。她说,这是她在养老运动会上获得的奖品,必须连同“杯垫”送给为自己“保驾护航”的大夫。
“真看不出,她已经确诊阿尔茨海默两年了。”老太太走后,我感慨地说。
王秋梅点点头:“状态维持得挺不错。”接着她揭开谜底,“其实,老太太送我的并不是一个‘杯垫’,而是一个水杯。她记不起水杯这个词了。”
这个下午有过很多类似的时刻,若不是看到电脑屏幕上的诊断,或是被大夫提醒,我几乎无法分辨哪些病人患有认知症。他们清醒、礼貌、情感充沛,能够和医生热烈地谈论生活和病情,甚至拥有活跃的社会生活。
王秋梅让我和进修大夫猜猜一位老太太的年龄。“我总让大家猜,没人猜得到。”这位88岁的老太太,精气神儿像70岁。她有两个90岁的老姐妹,天天早晨一块儿锻炼,不去得请假。

 
我有一种朦胧的感觉:我看到的和我所听说的认知症并不太一样。后来的采访证实,这种感受并不偶然。
我联系到“乐知学院”创立者洪立,因为她是《聪明的照护者》一书的作者。2011年她和北京大学第六医院主任医师王华丽合著出版的这本书,是中国认知症家庭最常用的照护入门书籍。
2008年,洪立进入养老行业,一直在做养老机构认知症照护的培训工作,也投入了大量精力在家属群、公众号等渠道传播相关知识。不料,我一说要采访,隔着手机屏幕就感受到了她对媒体的警惕。
后来洪立解释说,做了10年科普,结果常常让她感到挫败。
前几年,“9·21”世界阿尔茨海默日,某家电视台来采访洪立,请她帮忙联系一些病患家庭。摄制小组去了以后却说,这些患者看起来一点都不像痴呆。
洪立反问:“那你们觉得什么样的才是痴呆症呢?”
最后,摄制组找了他们想要的采访对象,简而言之,“看起来很惨”。
“你们觉得什么样的才是痴呆症?”
这些年,去家庭、下社区、去养老机构,这个问题洪立总是在问。
基本上所有的回答都是:记忆力丧失、很多事情做不好了、找不到回家的路、妄想和猜疑、不配合护理、出现攻击或者其它的异常行为等等。
“在很多人的心目中,认知症有着一张丑陋而可怕的面孔。人们以同情和施予的眼光看待那些患者,觉得他们每分每秒都可能出状况,需要正常人在一旁看护。
“事实上,一个早期的认知症人士,或者平时生活安排得比较好的认知症人士,你很可能要和他接触一段时间,才会发现他的问题。认知症人士也会懂礼貌,也会好客,也能有正常的生活。”
 
 

上一篇:【康养】两大国务院战略支持+四大政府资金支持+五大投资主体

下一篇:《养老机构管理办法》公布